「阿媽,我幫妳把被子蓋好。」「阿媽,我在旁邊畫畫陪你吊點滴。」雙寶稚嫰的童聲迴盪在耳邊,兩個忙進忙出的小小身影,一會兒陪阿媽上廁所,又一會兒餵阿媽喝水,充滿活力幹勁的孩子,讓總是冰冷的醫院化療樓層,飄散著一股溫熱的親情。
提早讓孩子明白生命的意義
今年暑假,我們一家從上海回來台灣照顧正在化療的奶奶,在這之前我就告訴雙寶奶奶生病的消息,雖然跟雙寶解釋過癌症是什麼,但是他們還是不太能分辨癌狀和一般感冒生病有何不同,總是覺得奶奶的病並不嚴重。
其實也不能怪他們,台灣近年來提倡生命教育,坊間有不少相關的繪本,但不知為什麼總讓我覺得生命教育距離孩子很遠,我想真正的教育是不能離開生活的,這一次我想把生命教育徹底落實在孩子的生活中,那麼,又該如何做呢?
在華人的世界裡,照護家中生病的老人,一直是大人的責任,更忌諱讓孩子去醫院探訪陪伴病人,前年父親去世,因為婆家的反對,我甚至連告別式也沒讓孩子參加,那之後每次雙寶問及阿公到底去哪裡,我都被自己當初的決定綁住不知該如何回應,因為缺席阿公的喪禮,孩子很難理解阿公死亡、被火化、住進小小的瓶子裡,這些過程若非親眼目睹,又怎麼能讓孩子體會。
然而這只是我家的個例嗎?在火葬場看到的孩子,大多是國中以上,小學的甚少,更別提幼兒階段的孩子,為什麼大家一直提倡生命教育,卻不許孩子參與生命的過程?尤其是病和死的部分呢?
因為母親嫁的遠,我和外公外婆並不親,只有在過年時,才會回去和外公外婆團聚,大學放榜時,外公外婆得知我錄取的學校就在他們居住的縣市,總會在星期六日時熱情招呼我回去,大學生的生活多彩多姿,誰會願意假日面對兩個老人,代表性去過一次交差後就再也不去,大學畢業後忙著工作和談戀愛,更少回鄉看外公外婆。
帶孩子走過生命的無常
我和先生訂婚那一天,和來參加婚禮的阿姨聊天,她語帶埋怨地對我說:「為什麼外公外婆去世你都沒來參加喪禮?」我一聽大驚失色,宴會結束後把母親拉來一問,她說「囝仔人讀冊工作就好,參加什麼喪禮,那是大人的代誌。」
我一聽更生氣回嗆她「那至少告訴我他們死了啊!」母親完全不能理解我為何這麼生氣,因為她的欺瞞讓我揹上了罪名,我成了一個貪戀玩樂、漠然面對家人生死的無情之人。
歲月流轉,母親那句「那是大人的代誌」仍然刻畫在我心裡,不能陪伴外公外婆走完生命旅程的那份遺憾,更是不時刺痛著我,如今自己有了孩子,面對生病的婆婆,我堅決不要重蹈覆徹,這一次不論如何,我都要拋開忌諱,邀請孩子陪伴家人走過生命的無常。
其實孩子能做的很多
七歲的孩子能做的事情其實超過父母的想像(放開手,孩子的能力往往超過父母預期)我告訴雙寶:「媽媽在照顧阿媽時遇到好大的困難,非常需要你們的幫忙,你們願意幫我嗎?」
從小就愛幫媽媽忙的兩個人點頭如搗蒜,我又接著說「我遇到三個困難,一個是阿媽都不吃東西,另一個是阿媽生病難過不開心,最後一個是阿媽記不住事情,你們覺得要如何幫我的忙呢?」雙寶哥哥說「我可以提醒阿媽事情。」
雙寶妹妹也說「我會叫阿媽多吃一點,我還可以搞笑讓阿媽開心喔!」說完順便扭了扭她的屁股展現她的實力,害我不小心笑了出來!我又說「如果過程中有什麼問題,都可以找爸爸媽媽,我們一起討論如何解決,謝謝你們的幫忙。」我在雙寶的額頭各自留下一個愛的啾啾,感謝他們的參與。
我的兩枚小小兵在接下來的日子,奮力又盡責地忙碌著,從早上一睜眼就開始工作,阿媽一起床就提醒她記得吃媽媽準備的米湯、飯後的漱口吃藥,接著陪伴阿媽去醫院電療化療、出門散步,每一天的行事例因為有雙寶的加入而更順暢,阿媽也因為有孫子的陪伴,願意多吃一口食物,心情也開心許多。
陪伴讓幸福能夠一直擁有
當然,也不是每件事情都這麼完美,畢竟還是孩子,雙寶偶爾也會有出槌的狀況,從雙寶出生以來,大家總是把他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,外出時餓了先吃飯、冷了大人脫衣服給他們披,如今卻要把第一順位拱手讓給生病的阿媽,難免會出現抱怨不理解的聲音。
每當阿媽聽見就立即要我們先照顧雙寶不用理會她,孩子也理所當然承接阿媽的疼愛,露出滿面春風的表情,一開始我很生氣想立刻糾正雙寶,但考慮阿媽的心情,就私下趁阿媽不在時才和雙寶溝通。
陪伴家人走過生命的無常,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,就連身為大人的我也在跌跌撞中學習,沒有人能保證可以做的完美無缺,我感謝孩子的參與,也願意包容他們的錯誤,這才是照顧家人最真實的樣貌。
更何況雙寶能有機會從小參與照顧的過程,對孩子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,畢竟孩子未來要面對的是一個高齡化的社會,認識家人的老化和適應變成一種必備的能力之一。
阿媽的病讓我們經歷了一場風暴,體驗過驚慌失措,更讓我確信陪伴的力量,雖然我們不能掌握生命的無常,但我很確定在一家人的努力之下,幸福,可以常常擁有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