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

沒自信的人,往往會複製上一代打罵教育;你看不見自己的好,也就看不見孩子的好 | 雙寶娘

 



沒有自信的人,往往有一種共通現象:

聽到讚美時,自己覺得彆扭就算了,還會產生很多懷疑,不管對自己或對別人。

對自己的懷疑有:
「我有這麼好嗎?」
「我壞的地方比好的地方還多吧。」
「其實比我厲害的人還有很多。」

對別人的懷疑有:
「這些讚美只是他的客套之詞。」
「如果他再多認識我久一點,就不會這樣說了。」
「他大概眼睛被蒙蔽了,看不到事實。」

 

我就是那種沒自信的人。

最過份的是,我甚至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幸福,明明如今的幸福是經過自己努力才獲取的,但心裡總會有一絲恐慌,覺得幸福不會降臨在我身上,就算有,也只是暫時的。

一直到現在,偶爾還會在某些時候發作。還好,這並不是常態。因為學的專業是教育,我從沒自信的人,進步到願意相信:就算自己並不完美,但至少可以透過努力改變自己。

我常想,沒自信的自己到底從什麼時候長成的?而且沒自信彷彿野草一樣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的堅深蒂固。

三歲看大,七歲看老,那些長在內心裡的野草,大概都是童年無意播下的種子,一旦萌芽了,就很難根除。

在我父母那個時代,打罵是一種正常普遍的教育模式,電視上的懷舊影集,必然都會出現把小孩吊在樹上打的畫面,其實我小時候真的親眼目睹過。

我爸打人的工具是皮帶,一條皮帶打遍所有家人,包括我媽,兄姐和我。

打得越兇、罵得越慘,就代表他有好好關心、教育我們,他好幾次對著來我家關切的警察先生這麼說。

小時候一想到這個,就恨得牙癢癢的,如今為人父母後,才明白父親不過是用他覺得好的方式在教育孩子,只是這個方式很失敗就是了。

失敗在哪裡?

對錯的行為加以放大,對好的行為卻視而不見、視而不說,所以孩子的心裡只記得自己一直做錯事,不知道自己曾經做過什麼好事。

我為什麼突然想寫這個?

暑假的某一天,兒子一大早又惹我生氣,他吃完早餐不收拾,把餐具扔在桌上,地板還有很多土司屑,不看還好,一看潔癖鬼又上身的我,馬上把他叫過來罵了一頓,我幾乎沒有停頓罵了很久,他才囁嚅地說:

「媽咪,你是不是只看得見我不好的地方,看不見我好的地方,我的好,需要你看見,我今天烤土司,抹果醬,沒有叫醒你,自己做早餐吃。」

聽到他的回答,我怔忡呆站,久久無法回答。

眼前的孩子突然和幼時的我,影像重叠,不同的是這孩子始終用溫柔的目光看著我,不像小時候的我充滿恨意。

他的吶喊也是我的吶喊。
 

為什麼看不見我好的地方?!

疑問和驚嘆一直陳封在內心裡,跟著我長大成人,甚至為人父母,還會在午夜夢迴時,猶如設定好時間的鬧鐘,在心裡一遍又一遍響起。

突然之間,我似乎明白了什麼,原來,看不見自己的好,也就看不見孩子的好,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?我不能也不想把這個習慣傳承下去。

好好練習,只要看到孩子的好,第一時間排除萬難,克服自己心裡「怕孩子太驕傲」的大魔咒,說出來給孩子聽吧!

例如上面的例子,先讚美孩子自己動手做早餐,再請他好好收拾善後,根據人性原則,孩子也會比較容易接受。

「媽媽看到你自己烤土司、抹果醬、倒牛奶,如果記得洗盤子、杯子,用吸塵器處理掉下來的土司屑就更好了。」

具體告訴孩子你看見的好是哪些行為,讓孩子從父母肯定的言語中,長出自信的體質。

練習放寬心,改變傳統教育帶給我們的舊思維魔咒,只有過份誇大才可能讓孩子驕傲自滿。

或許你會問,難道只看見孩子好的地方就夠了,不糾正錯誤嗎?

我知道,很多爸媽和我一樣擔心,如果不在孩子犯錯時馬上予以糾正,等到孩子鑄成大錯就來不及了。

不是不糾錯,而是先說好的地方,再請孩子改進。就像我上面所說,事有輕重緩急,把好的部分先說出來,其實也是在為了糾錯鋪路,糾錯的部分還是不能省略掉,完全只說好的地方,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完美無缺,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,養出媽寶型的孩子。

如果,我們能練習「眼看口說」孩子的好,用鼓勵代替打罵教育,從家庭教育做起,認真培養暖男甜心,也許這個社會可以少一點謾罵,多一點溫暖的氛圍。
 

※延伸閱讀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